主題

迷思謬誤內容

來源

對於「氣候變遷」

與「全球暖化」概

念的誤解

Ø   不了解氣候變遷本身所存在的不確定性。

Ø   將氣候變遷與環境汙染連結在一起,甚至有人認為酸雨是氣候變遷的原因之一

Ø   認為臭氧洞是導致氣候變遷的主因,顯示在概念上將溫室效應與臭氧洞連結在一起,也表示對此兩種現象的不了解。

Papadimitriou, V. (2004)

Ø   認為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並未對於此因果關係的確定性提出質疑,亦即並未有氣候變遷之不確定性概念。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1)

Ø   認為目前氣溫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張凱惠(2006

Ø   全球每一個地方溫度都上升。

Ø   全球氣溫達到史上最高溫。

湯宜佩(2006

Ø   不了解地球長期氣候中的氣溫變化過程。

蘇彥彰(2008

混淆「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的因果關係

Ø   全球暖化會造成溫室效應。

Ø   認為全球暖化完全是由溫室效應所造成。

湯宜佩(2006

Ø   顛倒了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的因果關係。

蘇彥彰(2008

誤解「溫室效

應」概念

Ø   明白溫室效應的字面意義,但對於其中的原理及影響不瞭解;甚至認為臭氧層破洞會導致溫室效應。

Dove(1996)

Ø   溫室效應為放射線溢出、酸雨、臭氧層破洞等引起;將導致罹患皮膚癌機率增加並影響飲水安全。

Ø   使用無鉛汽油可減緩溫室效應。

Groves & Pugh(1999)

Ø   不了解溫室效應之原因的不確定性,同時也無法明確指出預防的策略。

Ø   瞭解此機制源於溫室現象擷取太陽的熱量,但不瞭解其中地球大氣運作的過程。

Ø   不了解人類活動如何使自然中的溫室效應現象增強,也缺乏對於地球熱能平衡機制(太陽熱能入射、保留與反射)的認知。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0)

Ø   地球並沒有自然的溫室效應,全部都是由人類污染造成的。

Ø   對「來自太陽的熱能」與「從地表反射到太空的能量」之間所維持的平衡沒有概念。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1)

Ø   認為臭氧洞與溫室效應之間是獨立的,完全沒有關聯性。

Ø   認為溫室效應將使兩極地區的冰融化,增加了可流動的水,因此降雨量增加。

Ø   認為為溫室效應將導致人類罹患皮膚癌的機率增加。

Khalid, T. (2003)

Ø   溫室效應的形成與對人類有害的輻射有關,並認為那些輻射都是熱的,並未提及太陽輻射熱所形成的遠紅外線。

Papadimitriou, V. (2004)

Ø   誤以空氣汙染、對流不佳來解釋自然界原有的溫室效應。

林億姍(2003

Ø   溫室效應是人為所產生的。

湯宜佩(2006

Ø   將都市熱島效應誤以為是溫室效應。

蘇彥彰(2008

誤解「溫室氣體」的特性與作用

Ø   不了解「樹木群」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兩者之間的關連性。

Ø   臭氧層受到二氧化碳的破壞。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1)

Ø   溫室氣體會破壞臭氧層的組成結構。

Khalid, T. (2003)

Ø   混淆二氧化碳的型態與作用(二氧化碳以層狀物的型態出現、二氧化碳會破壞臭氧、二氧化碳會吸收或保留入射的紅外線或紫外線)

林億姍(2003

Ø   認為溫室氣體(或汙染物)會在大氣周圍聚集成層,並且誤以為臭氧層破了個洞。

Ø   認為兩種現象皆與二氧化碳有直接關係,並將溫室氣體視為汙染物。

Papadimitriou, V. (2004)

Ø   蒙特婁公約管制物質為二氧化碳。

Ø   溫室氣體會破壞臭氧層。

Ø   所有空氣污染物即為溫室氣體。

湯宜佩(2006

Ø   認為大氣中增加的溫室氣體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而增強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

Ø   不清楚京都議定書對哪些締約國要求減量責任。

張凱惠(2006

Ø   不了解京都議定書規定管制的氣體有哪些。

Ø   認為溫室氣體是直接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來維持地球表面溫度。

Ø   知道溫度上升與燃燒化時燃料有關,但卻沒有想到大量砍伐森林也是重要原因。

蘇彥彰(2008

誤解「臭氧洞」與

「溫室效應」的關

Ø   將臭氧層破洞和溫室效應產生聯結。

Boyes, Chambers & Stanisstreet(1995)

Ø   臭氧層對於全球氣溫保持穩定溫暖沒有幫助。

Ø   臭氧層受到二氧化碳的破壞。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1)

Ø   認為臭氧洞將導致溫室效應。

Ø   認為臭氧層稀薄化將導致太陽熱能更容易進入地表,增加溫度。

Ø   不了解臭氧層的功能,從字面解釋,誤以為臭氧層真的破了洞。

Ø   認為臭氧洞與溫室效應之間是獨立的,完全沒有關聯性。

Khalid, T. (2003)

Ø   混淆溫室效應與臭氧層的作用:臭氧層的功能(臭氧層允許紫外線進入地球而形成溫室效應、將溫室效應歸咎於臭氧層稀薄)、臭氧層與二氧化碳發揮雙重屏障的效用。

林億姍(2003

Ø   臭氧洞會造成溫室效應,並認為排放到空氣中的汽車燃費料會破壞臭氧層。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0)

Ø   將臭氧層破洞造成的氣溫上升視為「溫室效應」,明顯地將臭氧層破洞和溫室效應的成因混淆。

Ø   認為「減少廢氣排放」、「種植樹木」可減緩臭氧層破洞的現象,顯然混淆了臭氧層破洞與溫室效應的防範措施。

陳舒琪(2004

Ø   誤以為臭氧洞會使地球溫度上升。

蘇彥彰(2008

Ø   認為臭氧層是目前地球變暖的因素之一。

張凱惠(2006

 

 

 

 

 

 

 

 

 

 

 

 

 

 

 

 

 

 

 

 

 

 

 

 

 

 

 

 

 

 

 

 

 

 

 

 

 

 

 

 

 

 

 

 

 

 

 

 

 

 

 

 

 

 

 

 

 

 

 

 

 

 

 

 

 

 

 

 

 

 

 

 

 

 

 

 

 

 

 

 

資料來源

宋建奇(2000)。高雄市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研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億姍(2003)。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師資生溫室效應概念之認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舒琪(2004)。非理工背景之國小職前教師臭氧層破洞概念之認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湯宜佩(2006)。臺北市國小職前教師氣候變遷概念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琇玲(2006)。溫室效應導致氣候變遷之相關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均鴻(2006)。彰化縣國小教師能源認知、態度及其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凱惠(2006)。台北市國小教師全球暖化相關概念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彥彰(2008)。屏東縣國小職前與在職教師氣候變遷相關概念認知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外期刊:

Boyes, E., Chambers, W., & Stanisstreet, M. (1995). Trainee primary teachers' ideas about the ozone layer.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1(2), 133-145.

Dove, Jane. (1996). Student Teac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Ozone Layer Depletion, and Acid Ra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1), 89-100.

Fred H. Groves and Ava F. Pugh. (1999). Elementary Pre-Service Teacher Perception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8(1), 75-81.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0).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an interview stud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4), 293-312.

Summers, M., Kruger, C., Childs, A., & Mant, J. (2001). Understanding the science of environmental issues: development of a subject knowledge guide for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3(1), 33-53.

Khalid, T. (2003). Pre-service High School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ree Environmental Phenomen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9(1), 35-50.

Papadimitriou, V. (2004). Prospective Prima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Greenhouse Effect, and Ozone Layer Depletio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3(2), 299-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