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5 第9期
發 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發行人:金瑞芝
主 編:蔡佩璇
 本期內容 | 人物專訪 | 分享園地 | 活動報報 | 網站巡禮 |
人物專訪
文◎曾竺西、金孜庭 

人物專訪照片_曾竺西

姓名:曾竺西
性別:女
星座:巨蟹座
學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92級 (2003) 畢業
現職:美國半島國際學校幼稚園教師
主要經歷:2003~2004 臺北市新生國小附幼實習
     2004~2005 臺北市三民托兒所幼小銜接班教師
     2005~2006 臺北市新生國小附幼代課教師
     2006~2009 美國半島國際學校幼稚園教師
興趣:閱讀、寫作、冒險、旅行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進入幼教系?
  當時進入幼教系是個意外,原先最希望能進入任何一所國立大學社工系,從小到大因家庭環境的關係,受到許多社工的協助,於是高中畢業後,很單純地希望自己未來也能有機會幫助別人;不過在選填志願時,分數非常尷尬的卡在國立與私立大學之間,家人希望我能試試看公立的師院,雖然當時心裡不願意,不過仍抱持著”交給老天”的心態,沒想到分數剛好座落在師院的區段,就誤打誤狀進入了幼教系。

請簡述在幼教系求學生涯,印象最深刻的事為何?哪些課程和教師最令您感到收穫?
  記得剛進幼教系的前一、兩年,花了很多時間質問自己為何身在此處,當時的我很叛逆,一心認為當老師和公務員一樣,生活一成不變,於是除了必修課程之外,幾乎不選太和教育有關的選修課程,譬如修了數理資訊輔系,學怎麼寫程式、修電腦以及在學校的攝影棚上課,學怎麼拍片和電腦剪輯;即使如此,仍不喜歡大學生活,在家庭與自己的生命經驗裡掙扎,就在尋找生命出口的同時,到了人本教育基金會裡參加營隊課程和活動,在那裡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在這樣一個”鼓勵面對自己、在團體中自由分享激盪”的團體氛圍,認識體制外的教育。
  原本跟幼教應該是漸行漸遠的,但是大三下學期的一門課改變了一切,它讓我開始慢慢地變得喜歡上學,這門課是佩蓉老師的”方案教學”,記得剛開始上一、二次課,就被老師自由討論的風格吸引,直到某次班上為了”方案教學和單元教學究竟何者好?”進行討論後,一時興起寫了一小段文章,沒想到佩蓉老師竟然在課中讀了這篇文章,我很受鼓舞,於是開始認真地修這門課。
  如果要問在大學時影響我最深的人是誰?那絕對是佩蓉老師。在修方案教學的同時, 我對自己的人生還是很迷茫,直到有機會讀了佩蓉老師正準備出的書,她也願意收我當獨立研究的學生後,才展開了接下來一年半認真的學習。對我而言,獨立研究課程是一個學習的高峰經驗,一切都是自發性的,不管所讀的書,大四修的課,去幼稚園觀察訪談,一切都和我想了解的問題有關;我常常經歷不知自己研究目的為何的困頓,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去敲佩蓉老師研究室的門,她從來沒拒絕過我。從來不知道幼教的課這麼好玩!很感謝佩蓉老師為我在幼教學習裡開了一扇新的窗,如果沒有她當時的耐心與循循善誘,就沒有現在的我。她帶給我的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就像和狐狸建立關係的小王子一樣,她讓這一片金黃色的稻田在我心裡產生了意義。

在畢業之前有預想將來做什麼工作嗎?畢業之後的工作歷程為何?是怎樣的機會讓您到國外擔任幼稚園教師?
  在大學四年裡,其實我並沒有很認真想過自己的人生規劃。我將大部份的時間放在認識自己以及沈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譬如大一、大二學攝影和電腦剪輯、參與人本教育基金會的活動;大三因為英熙老師的一句話:”大學四年是很好整理自己的生命經驗的機會”,於是便在心輔中心進行了一年的諮商;到了大四為了專心作獨立研究的論文,甚至放棄了輔系和大四實習課。雖然生涯規劃一直不是我決定自己人生的重點,不過意外的是後來的人生卻隨著興趣而開展。
  話說”獨立研究”讓我對幼稚園教育產生興趣後,大五實習便進入北市新生附幼。那一年的經驗很重要,帶我的練子老師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謙和而嚴格的老師,從她身上除了學習如何細膩地經營班級、課程和親師關係之外,她更是我在職場上待人處事重要的模範。因為她,我開始對”成為幼教老師”產生興趣。尤其每當看到孩子們創作了什麼新作品就一定要拿給鍊子老師看、有了挫折就對自己說:”沒關係,我還可以試試看”時,我就明白了這個工作意義很重大,幼教老師為孩子的人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畢業之後,先在三民托兒所幼小銜接班工作一年,接著又回到新生附幼代課一年。這兩年的暑假,我和全台灣的待業老師一樣,都拉著皮箱在北中南流浪考試,最後甚至連金門、越南學校都嘗試了,還是沒有理想穩定的工作;就在新生代課結束後,剛好三民托兒所所長得知在美國有一所幼兒園想找有幼教專業的老師到美國教中文,於是在短短兩個月內,我完成了投履歷、面談和辦簽證,就這樣幸運地出國了。
  
在國外工作經驗的分享
  我所工作的學校是一所中英法國際學校,和一般美國公立學校相較,它提供的是從小班到初中的雙語課程。在幼稚園部,中英文上課的比例是80:20;從小學開始,中英文的比例調整成50:50。學校三分之二的孩子來自美國或移民美國的家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孩子來自中國或台灣的家庭。
  今年是我第四年帶大班,記得第一年設計課程時,常常以台灣大班孩子的能力作指標,但是對大部份班上孩子來說,中文是其第二語言,往往在挑選故事書或進行活動時,我使用的句子太過困難,孩子無法理解。於是我開始選擇故事簡單、重複性高的繪本(譬如艾瑞卡爾或五味太郎),同時也觀察孩子在學習中文上的難點在哪裡。就像以前獨立研究時老師常提到的概念,教學中必須先觀察孩子的起始點為何,接著再透過不同的活動幫助孩子搭建概念。
  除了教學上的困難外,最難克服的就是語言障礙。我所工作的學校主要使用三種語言: 中文、英文和法文,記得第一年全校開會,每次聽法文部的主管說英文,我感到很吃力,常常需要靠同事們翻譯,再來的困難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和家長溝通上,美國家長很尊重孩子的個體性和自主學習,譬如孩子如果不想吃午餐,家長不會強迫孩子一定得吃多少,如果孩子在學校有行為上或學習上的困難,美國家長較期待學校老師能讓環境適應孩子的個別需要,而非改變孩子。
  另外在工作上,最常遇到的狀況是必須學會”為自己發聲”,亞洲的老師比較順從, 學校有任何政策盡量配合,但是法文部老師遇到學校不合裡的待遇,常常出聲為自己發言, 為個人爭取權益。說到這兒,美國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國家。就以我和商家、銀行打交道的經驗,他們常常會”不小心”佔顧客的便宜,但是只要敢打電話爭取,有時間辦理退貨, 美國的法律永遠是保障顧客。

對幼教系的建議,以及給學弟妹勉勵的話
  雖然當初最想選擇的科系不是幼教,但是我一直很以自己是幼教人為榮。幼教系活潑的氛圍,鼓勵學生展現自我、獨立思考的課程,培養了學生發揮自我潛能。目前台灣教師缺額日漸減少,若要以教師作為唯一的出路,很容易感到手足無措。如果有機會,學弟妹在大學期間,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和專長作多方面的嘗試,把握學校可運用的資源。譬如其他系所的輔系、雙主修;如果需要專業輔導或心理諮商時,心輔中心也是很好的資源。有時候當下不見得能立即與生涯規劃產生關聯,但是往往之後可能就為自己開啓了一個可能性。
  以我為例,如果沒有遇到佩蓉老師、作獨立研究,我也不會喜歡上幼教;如果沒有在新生實習,待在鍊子老師的身邊觀察學習,我也不會想成為一個幼教老師;如果沒有去三民工作,也不會有機會出國教書。一切機緣的產生就是專注當下,把握機會,不要害怕挑戰與改變,只要努力投入每一次的經歷,就能轉化開啓下一個階段的道路。
  最後,對出國教中文有興趣的學弟妹,在大學期間需針對語言作進修,提昇英文能力。 同時注意海內外教師徵才的訊息,每年中國大陸台商學校、越南或馬尼拉都有機會進行徵選,教育部網站也會公開徵選輸出美國中文教師的消息。若是有機會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也可以直接在當地投履歷。凡事都有可能,只要盡力、用心。


分享園地
文◎幸曼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兼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你一半,我一半

  「數學」源自生活,在生活中有其需要而創造「數」、「量」、「形」的相關知識;後世子孫在學習過程中並沒有體認到這些需要,但卻被強壓著學習數學的知識,也因而學習數學成為苦差事。

  生活中有哪些需要呢?如果我要搭捷運去臺北車站,我該怎麼讓奶奶遠在台中的奶知道我家離台北車站多遠?我該怎麼讓奶奶知道,是姑姑家離台北車站比較遠,還是我家離台北車站比較遠?如果奶奶從雲林寄一箱柳丁來台北,我怎麼告訴奶奶,我們一家人,每人吃了多少個?下次寄柳丁的時候,怎麼做才會讓大家吃到的柳丁「一樣多」?因此,在生活中,如何讓孩子敏覺到「生活的需求」,進一步讓孩子敏覺到「數學的需求」,是幫助孩子願意探究數學的第一步。

  然生活中的數學不是像「數橘子」或是「數車站」這麼簡單。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不可屬的「量」,像是「水」,像是「汽油」,或是「溫度」。面對不可直接點數的「連續量」,就要使用「量尺」或是「量杯」來幫忙點數。於是,「杯」、「攝氏」、「公升」和「加侖」等量尺,是將「連續量」轉換成可數的「分離量」的種種作法。可是,我們在幫助孩子進入數學世界時,往往忘了這些量尺的來源,而直接「教」孩子----量汽油的「單位」是「公升」;量溫度的單位是「攝氏」等等。此外,更忙於教導孩子在各測量單位間的轉換,攝氏1度等於華氏多少度?一公升等於多少加侖等等。當生活中的需求成了背誦的條目,學習也變得索然而無味了。

  生活中經常所使用的語言,像是「一半」、「很多」、「好高」等等,更容易讓大人忽略了孩子對於數量的理解。當孩子說「你一半,我一半」時,可能意味著「你有,我也有」,而非兩個人「平分」。所以,胡蘿蔔分成兩半,你一半拿「上半部」,我一半拿「下半部」也未嘗不可。然「一半」在數學上的精準意義是指分配「平均」,因此需要更進一步從孩子觀點出發,澄清孩子的想法。而「好高」、「很多」都是相對的概念,當孩子使用這些語言時,可以提醒孩子「是跟誰比才稱為好多?」

  曹俊彥老師的「你一半我一半」圖畫書嘗試畫出孩子「你一半我一半」質樸的想法和「你一個我一個」的分東西的作法。然最有趣的是,「分」不見得是生活中做事最好的方式;有時「分」了,什麼事都做不成;有時分了可「兩相獲利」;但有時分了卻是「互蒙其害」。年事稍長,重看曹老師的作品,驚覺其在簡單中所蘊藏著深刻的智慧。
  


活動報報
資料收集◎賴怡伶 

閱讀知能與閱讀指導系列講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共同合作,規劃並辦理閱讀知能與閱讀指導系列講座,希望針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發展、閱讀知能、閱讀指導、閱讀評量等相關議題,邀請國內知名的學者專家分享相關專業及實作知能,藉以招募並培養對於閱讀有興趣且樂於分享的種子志工,進一步前往各地小學及公共圖書館擔任學童的閱讀伙伴,以提升孩子們的閱讀能力。地 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 ...詳見

訂做一個家 - Q比的小小世界
立慧老師要帶大家幫小Q比放進回收瓶蓋,打造一個屬於它的小小世界加上,除了妝點小Q比的小小世界,也可以將小飾品帶著走,向大家炫耀你的華麗創作!主辦單位:台北童書城、台北當代藝術館,活動日期: 2009.10.24 (六) 14:00 ~ 16:00...詳見

2009「孩童心靈的閱讀」國際研討會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自1990年創立以來,強調「對於人及思考珍貴性的尊重」精神;並以理論研究、實務操作並行的方式,推展孩童思維的實驗教學。今年十一月,我們與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合作,舉辦「2009孩童心靈的閱讀 國際研討會」。期望在此次會議中,建立孩童教育理論與實務的交流平台,使不同的觀察和研究能有彼此溝通、了解的空間與機制,以共同關懷孩童身、心、靈之發展,培養向孩童學習的心懷!時間:2009年11月13-14日(星期五、六)、地點: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B1國際會議廳。...詳見

【我的鄰居是大作家】系列講座
臺北(10/18)、臺中(12/5)、高雄(10/31)各一場次。...詳見


文◎蔡佩璇 

疑難雜症的故事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
馬偕兒科黃瑽寧醫師的診斷旅程,介紹小兒教養與照護、疾病衛教、疫苗資訊、最新感染症等。

教育部『健康醫學學習網』 http://health.edu.tw/
為了建立優質數位內容,教育部配合挑戰二00八計畫,自九十二年起建構生命教育、健康醫學、自然生態、科學教育、人文藝術、歷史文化等六大學習網。提供師生數位學習內容,並經由學習社群養成主動學習、創意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針對不同對象,分為一般民眾版、學生版和教師版。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