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5 第16期
發 行: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
發行人:金瑞芝
主 編:蔡佩璇
 本期內容 | 人物專訪 | 分享園地 | 活動報報 | 網站巡禮 |
人物專訪
文◎金孜庭 

人物專訪照片_吳宜芳

姓名:吳宜芳
性別:女
星座:金牛座
學歷: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93級(2004)畢業
現職:巧連智寶寶版月刊編輯
興趣:騙小孩、看電視、旅行、打工
經歷:2004.07~2005.06 新埔國中附設幼稚園實習教師
   2005.07~今 巧連智月刊編輯

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進入幼教系?
  影響我當老師的因素,我想是因為我的家人大部份是老師。小時候媽媽就在我們家旁邊的幼稚園當老師。雖然她沒受過專業訓練,是半路出身的老師,但是我在暑假就會到媽媽的班級上去當大姊姊,幫忙盛飯、改作業、換衣服,跟小孩們玩等等。加上我叔叔是國小老師,還記得小時候他教我寫字,還帶我去他們學校的圖書館,後來叔叔還跟我爸爸合開了安親班。這些事讓我對老師這職業留下不錯的印象,也希望自己以後也能當老師。
  當時高中選填志願時,有個想法,小孩子的錢賺不完,我想不管以後想做什麼工作,念幼教系都應該是條有出入的路。除此之外,因為在家裡都被父母保護的好好的,因此選擇了北部的學校,離開父母的羽翼,期許自己能真正的成長。放榜之後就進入了市北幼教系。

請簡述在幼教系求學生涯中最有印象的老師和事情
  最有印象的老師有三位,第一位是實習指導老師是王珮玲老師,還有指導獨立研究的林佩蓉老師,另外一位是系上的兼任教師郭芳玲老師。珮玲老師在課堂帶我們去看了許多幼教相關行業,當時也去參觀了巧連智,讓我知道在這個領域我有其他的選擇。佩蓉老師的教導讓我覺得自己是專業的,雖然在獨立研究的過程中,我總是戰戰兢兢和害怕,但我也逼迫自己,希望在這樣的刺激下學到有學用的東西。像是佩蓉老師上的全語言教學,讓我在面試現在工作的時候,面試官問我:「你認為幼兒的語言學習到底是什麼?」佩蓉老師的課讓我能說出一番道理來,把那時所學得說出來,這對我的影響很深遠。郭芳玲老師,她是任教有關幼兒音樂教育、教材教法的課程,她是很嚴謹又認真的老師,但其實也有有趣的一面,在她的課堂裡,不要求考試,但要求學生做很多報告,很多報告不僅是紙上報告,還有許多實際上的演練,還要設計相關的學習單,真的把你當作一位現場的老師來教育你,也會真的親自示範,要求你從她的教學中去做一個方案研究,她真的是讓我又愛又怕,不過這過程很實用,上到她的課我覺得很開心,而現在,郭芳玲老師也是巧連智寶寶版固定配合的音樂老師,也在我的工作上幫了很多的忙!這三位老師,一位影響我後來的工作,一位是增進我的專業知能,另一位讓我感到上課有趣又有收穫,也在工作上幫忙我許多。
  另外要提的是,我的大學生活其實都在打工居多,我在麥當勞打工,我到現在還在那邊工作,在那邊待了九年,因為交到許多好朋友,也有了感情。我明明有了正職的工作爲何還要繼續打工呢?我想,那是因為我不覺得那是一個工作,而是個讓我疏解工作壓力的~「興趣」吧!在那除了可以服務客人之外,還可以跟同事打打鬧鬧的,一邊工作一邊成長,不但保有一棵赤子之心,也在那也得以調適我上班之外的心情。如果,你的工作是快樂的,那麼那就不是工作,而是一種興趣!

在畢業之前有預想將來做什麼工作嗎?當時有做什麼準備嗎?
  畢業之前只知道自己不想要在幼稚園工作。當初在學校實習幼稚園過程還蠻開心的,我很喜歡小孩,看到小孩子可愛的笑容會讓我心情變超好的。但是我還是想要到外面看看,不想要侷限在這環境裡,我希望我可以成長更多。畢竟教育這環境對我來說已經不陌生,從國中跟著我媽幼稚園到現在,我大致瞭解這體系的模式和範圍。我想念幼教系是希望能擁有相關的專業能力,那既然現在有了ㄧ點專業背景了,就希望能到外面看看,希望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而不只是在孩子國裡打滾。
  在珮玲老師的課中,她希望我們有不一樣的多元發展。很感謝老師帶我們到巧連智參觀,瞭解幼教行業,也讓我對巧連智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在大五實習快結束的前一個多月,我就已經在人力網站投履歷了。那時也有向巧連智公司投履歷,而收到巧連智的面試通知時,我去請教了在東森當記者的高中同學關於編輯的工作內容,我想這很重要,因為你必須了解你所要去應徵的工作性質到底是什麼,才有辦法做準備。
  也因為我想要在巧連智工作,所以我做了ㄧ點功課,去推測面試官會問什麼,上網查詢公司的狀況、巧連智的月刊在各版本有什麼內容,以及應徵職業的工作內容,甚至是提出與市面上相同產品的比較等等。我非常想要這份工作,所以我就確實的認識這工作的內容,有了這方向才好好去準備,之後也幸運錄取了進入了巧連智。

畢業後工作的的內容為何?曾遇過什麼困難?如何解決?
  目前的工作內容主要是負責某單元內容,假設給你六頁,你要在這些版面把你要介紹的東西介紹完。我是企劃編輯,也算是文字編輯,我是看文字和圖之間的關係。
  幼教系課程對我現在的幫助,像是剛提到的全語文的課程之外,還有一些教材教法的課程,對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像我們的教學內容包含許多領域,有自然、數學、生活常規、同班生活的情感等等,但在工作上我只需要專攻一個領域,當然專業理論的部分比較少用到,不過像教材教法等等課程就相當的實用。當我在編輯時,會假設當我是老師時,我會怎麼安排這些內容,我雖然不是現場的老師,卻是幼兒書本背後的老師,我覺得背後的老師很偉大,因為我一次教導的是所有臺灣的小孩。我還是把我現在的工作當成是一個老師的工作,只是把我要教導小孩的知識全都放在我的編輯書裡面。
  遇到的困難是,我現在的工作有點複雜,不僅是文字編輯,還要負責開發玩具,像是開發布類、木頭類、塑膠類等等的玩具。雖然說我負責月刊的年齡層玩具有部分是和日本的公司重複,但是還是有小部分需要我自己來開發。但我的專業是在文字編輯,對於這方面的開發是較少涉略的。開發的過程很漫長。像是最近七月要開發一個玩具,我大概從過年前就開始設計企劃,在這過程中我們因為考慮到孩子的使用,還有安全性,也撤換了好幾次的企劃。其實這真的很有壓力,除了時間的壓力,還有設計玩具安全性的考量等等,是一個不容易的歷程。除此之外,在我剛進去公司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不太會跟人溝通,對自己沒有自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內容可以跟別人交談。對畫家、美編和廠商,我都會抱著很尊敬的態度去面對,我擔心沒有把話說清楚,會先把我想要講的話先用mail寫好,然後再跟他們說。包括他們會怎麼回應我,我都會想先想好。所以一開始我其實很害怕我說錯而產生大的失誤,一直到兩、三年之後我才覺得自己比較適應,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去面對它,設想好可能的問題和辦法,然後不斷的演練和練習,在失敗中進步。

你認為幼教系畢業生在工作職場上的優勢與劣勢為何?
  優勢是我們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包括我們實際去教學過,如何面對小孩,預設可能會發生的教學狀況等等。劣勢的部份是,要學如何去跟他人溝通,當時實際面對現場,如何跟家長、同事溝通,在這方面實際的演練是比較少的。

對幼教系有什麼建議?
  在課程的部份,建議系上理論和實務的課程可以多做一些結合,也希望有些課目是可 以多點人際溝通,如何和家長交流等等,另外還有教師專業倫理道德的教育課程,這方面專業知能很重要,教師自己要先有道德觀念,才能去教小孩。未來規劃課程上,建議系上可以往玩具開發的方面發展,雖然市面上很多琳瑯滿目的玩具,但如果有一些專業的課程,可以瞭解幼兒喜歡什麼,去設計相關玩具,我想會是廠商很需要的人才,是一條不錯發展的路。日本有不少專門設計玩具的公司,都是值得學弟妹去嘗試的出路。

給學弟妹的勉勵與建議
  不要覺得理論沒有用,就算真的背不起來,但它對未來的工作還是有用的,因為你要 將它內化,有一套的想法,在後來上實務課程時,就能自然的把它放進去,雖然沒有辦法具體的說出這裡論,但其實你已經派上用場。此外,要對自己有自信,但不要變成自我感覺良好。對一個東西有興趣,就不要三心二意,花點時間去認識它,要鎖定目標,決定目標之後就去專精它。要努力一定有收穫,只要你有用心,你的面試者一定能感受得到你的誠意。


分享園地
文◎幸曼玲(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兼兒童發展碩士學位學程主任) 

童年之死?!

  童年,什麼是童年?為什麼童年死了?童年真的死了嗎?一連串的問題令人困惑,也令人著急。如果童年….如果童年真的死了,那…那我們這批「搞」兒童的人,該怎麼辦呢?

  童年,到底什麼是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村子裡,跟著老哥爬樹、打果子,收集囝仔標,畫洋娃娃過的。當然,要好好做功課、努力用功、受老師磨難的日子不會少。但是,那都不是大問題。我甚至還努力在最後一個兒童節結束前,學會了用泡泡糖吹出大大的泡泡。

  我的童年常在我的心中,但是對現在的兒童而言,他們的童年又在哪裡?是在101大樓裡?是在電視機前?還是經常手持PSP,沉溺於與人對戰的緊張氣氛中?如果這是他們的童年,那當然和我的童年不同。但是,那是否代表他們沒有童年,或是這只是每個人的童年不同呢?David Buckingham認為,那是這一代的童年,並不意味著孩子沒有童年。只是童年的定義變了---童年快速的與現代社會結合,快速的與現代社會的特徵¬¬—媒體結合,而不是像傳統社會般隔離的這麼清楚。而兒童在此不同的情境世界中游移、轉換,構築了新的思考型態,這是衛道者一昧的想阻絕,卻是怎麼也組絕不了的。

  「If you can not fight them, just join them」,我猜這是David Buckingham所採取的戰略位置。既然媒體的影響無遠弗屆,那媒體教育就無比重要了。甚而,媒體教育等於「環境教育」。講的再白一點,媒體既是生活的一部分,與文字、數學無異;那我們該培養的是孩子與這些文化產品相遇的同時,對這些產品產生興味、懂得批判修正、也理解他們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的中文電腦打字是回台灣才學的;用電腦多年後反被電腦所縛。買包包時要先衡量與電腦大小的關係;出門時不管再重電腦也不可或缺;到星巴克(Starbucks)時,眼睛搜尋的是電插座的位置;只有電腦在手時才寫得下文章;而思路也在注音符號敲打的間隔中得以順暢。幾年下來,我原本足以自豪的硬筆字成了蚯蚓字;在會議場中經常發現沒筆可用;而電腦沒電時,就只有呆坐會場,不知所以。我的生活,確切的說,是圍著電腦打轉;我的生活空間、穿著物件也依著電腦規劃。到底,這些新的科技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在我們汲汲營營,努力追求新興科技的同時,我們與它的關係又是什麼。

  然而,我們察覺得到在環境中,人工製品和人之間的關係嗎?顯然不是。在「科技」絕對的時代,人們一窩蜂的追求科技;在質疑「科技」的時代,人們又將科技視為過街老鼠。David Buckingham看清了這個現象,由教育著手,開拓出不同視野的場域。也就是說,當人們質疑童年之死的同時,更積極的做法就是把教育從「學校」的狹窄範疇中擴充到整個社會,「學校教育」其實應該等同於「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不是在單純無暇的假設情境中學會原理原則,然後期待學生自己應用到社會中。學校中就該納入與社會中相同的真實事件的討論和釐清;因為只有在真實事件中的學習,孩子才會自己裝填自己所需的工具箱,也才懂得利用裝備好的工具來解決生活問題。只有透過真實事件的學習,學習者反思學習的歷程,人與工具之間的關聯性得以建構。

  正因為有了這樣新的體認,我們「搞」兒童的人更該好好的「搞」,但是用不同於以往的方式「搞」。以往的方式是提供「假設性活動」讓孩子學習;而現在我們除了提供文化中的活動 (activity)外,更應該提升其反思的層次,尋找人與環境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在幼兒教育界並不陌生,和Jerome Bruner的「教育的文化」的觀念相互呼應。只是,David Buckingham以「媒體」的角度拓展了我們的視野,也將學習的領域帶到另一片我們原本忽視的空間。而這樣的空間不是洪水猛獸,在教育現場的我們,該去了解,該去研究,培養孩子另一種面對新的活動的能力。

  

活動報報
資料收集◎蔡佩璇

2010第十一屆臺北兒童藝術節/span>
活動時間:2010.07.08-08.07,配合「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舉辦,今年臺北兒藝節特別打造一座繽紛奪目的藝術花園「童樂花園」,將於7月8日到8月7日,集合多元形式的創意演出,讓孩子親近並感受藝術的美好,使心靈更加豐美。 ...詳見

99年兒童暑期閱讀活動-百花齊Fun樂一夏
時間:2010.06.26~08.31、活動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各分館。活動主題為「花博」與「生態」,範圍由「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出發,向兒童介紹「花博」的相關資訊,並配合教育局「生態教育年」計畫,將主題延伸至花卉相關知識、動植物生態,及環境保護等概念,透過閱讀、接觸觀察等,帶領學童認識臺北自然之美。 ...詳見

第七屆台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
時間:2010007.08-11、地點: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東2館、東3館 ...詳見

「滬道日安」特展--紅毛城
時間:2010.01.01~10.24、地點:臺北縣淡水紅毛城 領事館官邸。讓民眾回顧了解臺灣與日本間的淵源與關聯,以及日治時代以淡水為主軸的臺灣歷史與各項領域之發展;並希望藉由日本年特展及一系列活動,增加大眾對在地歷史的認識,促進臺、日文化交流,拓展新的國際視野。 ...詳見


文◎蔡佩璇 

六座3A孔雀魚 http://blog.roodo.com/giraffecoke
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需傾佔好煙霞。育兒生活記錄與經驗經驗

耕一畝田 http://blog.roodo.com/ataima
一處用心耕耘、用愛灌溉,陪著芽兒長大的生活紀錄。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